▎破三跑者的平均「心率」多少?

下面是 2024 年臺北馬拉松破三男性跑者的平均心率(因為女性跑者數量太少,所以這次的統計就先不列入):

從這張全馬成績 2:35→3:00 的「長條圖」(Bar chart)統計資料中,如果先撇除 2:35~2:40 的樣本數較少的情況(六位),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剛進到三小時內「2:55~3:00」這一成績段的跑者的平均心率最低,甚至比 3:00~3:20 的跑者還低,這幾個區段的樣本數都超過 80 人。其中有一種可能性是:「2:55~3:00」這群跑者為了能跑進三小時,是以比較保守的心態和策略在比賽。不過整體來看,大家的心率落差不會太大,成績在三小時以內的平均心率大都落在 158~167 之間。

 

▎從 2:40 → 5:00 全馬跑者的平均「心率」變化

若我們把所有完成跑者的成績段拿來比較 5:00→3:00 用深綠色表示(左圖),3:00→2:35 用淺綠色表示(右圖)。

 左圖(5:00→3:00):跑者的心率是隨著速度變快,心率也跟著增加;

 右圖(3:00→2:35):平均心率雖然比較高,它跟成績之間的關係不大,跑進 2:50 以內的跑者的平均心率甚有下降趨勢。我之前有搜集到多位全馬 2:20 的跑者的比賽數據,他們的平均心率也落在 162 附近,這代表,當成績跑進三小時後,平均心率會接近臨界點,速度變快時,完成的心率並不會更高。

 

▎破三跑者的平均「步頻」多少?

下面是 2024 年臺北馬拉松破三男性跑者的平均步頻統計(樣本數 159 人):

我們可以看到破三跑者的平均步頻是 185,而且全馬在三小時內的這群跑者的步頻都很接近,落在在 182~188 之間。我長期觀察全馬破三跑者的數據,平均心率大致上就落在這個區間,並不會因為速度更快,步頻就更高。我之前有研究過前世界紀錄保持人基普喬格(Eliud Kipchoge),他在 2018 年柏林馬拉松創下 2 小時 1 分 39 秒的世界紀錄時,平均步頻是 185,這相當於每公里約 2:53 的平均配速。他在 2019 年的「1:59 挑戰」中,以 1 小時 59 分 40 秒完成全馬距離,雖然因為有配速員輪流帶跑而不被認可,但他也成為首位在非正式比賽中跑進 2 小時內的跑者,這個成績相當於每公里約 2 分 50 秒的平均配速,他在這兩場比賽的前半程,節奏穩定時的步頻也都是 185。

 

▎從 2:40 → 5:00 全馬跑者的平均「步頻」變化

若我們把所有完成跑者的成績段拿來比較 5:00→3:00 用深綠色表示(左圖),3:00→2:35 用淺綠色表示(右圖)。

 左圖(5:00→3:00):從五小時到三小時,步頻「由低到高」,從 174 逐漸攀升到 185。

▹ 右圖(3:00→2:35):到了三小時以內,步頻幾乎就保持在 185 附近上下振盪。

 

▎破三跑者的平均「功率」多少?

下面是 2024 年臺北馬拉松破三男性跑者在比賽過程中有上傳「功率」數據者有 108 位,平均功率的統計如下。

去掉標準差最大的「2:40~2:45」這個成績段,不論是「2 小時 35 分」的菁英跑者,還是剛破三的跑者,平均功率都在 340~350(瓦)之間,若把體重考慮進去,平均功率體重比介於 5.2~5.6。

 

▎破三跑者的平均「功率體重比」多少?

下圖是 2024 年臺北馬拉松全馬成績 3:00→2:35 的平均功率比。

以下說明何謂「功率體重比」。首先要先瞭解「功」(Work)跟卡路里一樣,都是能量,只是單位不同,代表跑者在一場全馬裡所消耗的物理能量,但看能量總輸出並沒有比較性,因為五小時跑完全馬的人一定比跑兩個多小時者所消耗能量要大,若需比較,應看單位時間的作功量,這即是「功率」(Power)的意義。然而,功率的大小又跟跑者的體重關係很大,一位體重 65 公斤的跑者跟 50 公斤的跑者在相同配速的的功率一定比較大,所以如果要比較的話,就必須除以體重,這即是「功率體重比」(Power to Weight ratio,通常以「W/kg」表示)的意義,它是比較不同運動員之間做功能力的關鍵數據。

請注意:成績最快的「2:35~2:40」這一區段,雖然功率體重比「5.6 瓦/公斤」有比較高一些,但其實他們的輸出功率跟全馬成績「2:50~3:00」的跑者差不多,所以在 RQ 資料庫中的這「6 位」全馬 2:40 以內的跑者,體重較輕,這也使他們在同樣功率下,跑出較快速度,平均來說,快了有 10~15 分鐘。

▎從 2:40 → 5:00 全馬跑者「功率」與「功率體重比」的平均值變化

若我們把所有完成跑者的成績段拿來比較 5:00→3:00 用深綠色表示(左圖),3:00→2:35 用淺綠色表示(右圖)。

 左圖(5:00→3:00):從五小時到三小時,功率「由低到高」,從 250(瓦) 逐漸攀升到 320(瓦),攀升的趨勢很明顯。

▹ 右圖(3:00→2:35):到了三小時以內,功率在 342(瓦)附近上下振盪,跑得更快,跑者並沒有再輸出更多瓦數。

若是用「功率體重比」來看,也得到同樣的結果。

 左圖(5:00→3:00):從五小時到三小時,功率體重比「由低到高」,從 3.5(瓦/公斤) 逐漸攀升到 5.0(瓦/公斤),攀升的趨勢很明顯。

▹ 右圖(3:00→2:35):到了三小時以內,功率在 5.2~5.8(瓦/公斤)之間振盪。


 

▎體能分析:破三跑者都練多少?

若不分男女,這些破三跑者「訓練指數」的平均每週總合是「89.63」。「89.63」的週總量相當於用比全馬配速更慢的速度輕鬆跑 448 分鐘,以剛好破三跑者(全馬成績 2:59)而言,他們輕鬆跑的配速區間是「5:02~4:27」,所以 448 分鐘輕鬆跑的跑量會落在 88~100 公里之間。但這是指全都在輕鬆跑的跑量,中間有一半的週總訓練指數是以全馬配速跑完成,輕鬆跑距離區間:44.5~50.3 公里,全馬配速跑距離區間: 25.2~27.3 公里,那週跑量就會落在 69.7~77.6 公里之間。

簡單來說,以平均值來看,破三跑者的週跑量最多為 100 公里(若全以輕鬆跑完成),但若增加全馬配速或更高強度的距離,週跑量會低於 70 公里。

另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是 RQ 「體能指數」(見下圖中「藍線」的數值),它是比訓練指數更客觀的指標,更能準確回答「練多少?」這個問題。2024 年臺北馬有上傳 RQ 數據的這 148 位全馬破三跑者,在比賽當天的平均體能指數是:18.52,最大是 28.58,最小是 10.13,若有志於破三的跑者,可以仔細想想這個數據所代表的意義:它們之間有 2.8 倍的差距,有些跑者的確不用練太多就能破三,對這群跑者而言若增加訓練量,是否能跑更快呢?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參考這兩篇文章:〈到底該加量到多少才夠?〉〈適合較大里程數的「大猴子」有訓練上的優勢?

 

▎其他相關數據

若對 2024 臺北馬全馬完賽人數的相關數據感興趣,可參考前一篇文章〈2024 年台北馬的完賽人數、破三與破四人數統計〉,在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 2024 臺北馬拉松全馬有  8,101人完賽,破三者 484人(5.97%),破四者 4,215人(52%),雙雙突破歷年紀錄。男性跑者破三比例(7.3%)遠高於女性(1.3%),破四比例亦然(56.3% vs 36.5%)。 近年賽事破三破四比例皆逐年上升,顯示跑者實力提升。 今年有 2,145 位跑者上傳數據至RQ,其中 148 位破三,男性跑者佔多數。更詳細的資料和圖表,可以參考全文。過去亦曾寫過〈2023 年臺北馬的賽事人數與破三跑者分析〉,該文章中分析了 2023 年臺北馬拉松全馬的完賽人數與成績分布,以及該場比賽中破三選手的成績、訓練量、步頻與功率數據。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