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到自己的心率區間
過去運動生理學家都是用最大攝氧量的百分比來定義不同的訓練強度,但是要測量最大攝氧量很麻煩,僅管現在已經有攜帶式的裝置可以邊跑邊測,但跑者還是不可能在每次訓...

透過科學化馬拉松訓練,將個人最佳成績從 2:50 提升至 2:41
文章中的這位市民跑者透過12週科學化馬拉松訓練,將個人最佳成績從2小時50分提升至2小時41分。他參加IRSPORTS舉辦的【2025極速首爾訓練營】,以...

2025 RQ 科學化訓練講座--「跑者的步頻該怎麼看?」重點整理
這篇文章強調步頻不應單以數字評判好壞,關鍵在於跑步技巧與效率。研究顯示,菁英長跑者的步頻多維持在180~190,隨配速提升,步幅變化大於步頻。例如,一位馬...